“你們能想象這里以前是一片蚊蠅到處飛舞、惡臭撲鼻的垃圾場嗎?”8月上旬,在福州市北峰山上,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中心辦公室主任趙峰指著眼前一片蔥蘢的綠地,向新華網采訪組問道。這一片綠地,正是曾經困擾福州多年的紅廟嶺垃圾衛生填埋場一期原址。
這是紅廟嶺一期垃圾衛生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昔日垃圾填埋場如今已成生態綠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網 肖和勇 攝
1、紅廟嶺之痛:從“開心”到“心病”
紅廟嶺垃圾衛生填埋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當時,為了解決城市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問題,福州在距離市中心約17公里的晉安區北峰山規劃了這個填埋場,占地面積5371畝,設計庫容約715萬立方米。
1995年,紅廟嶺垃圾衛生填埋場一期建成,福州有了史上第一個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但是,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衛生填埋”成為處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在集中吸納城市垃圾的同時,也給紅廟嶺周邊環境帶來了一個“副產品”——雨污混流、蚊蠅飛舞、臭氣熏天。
鄭貞良是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中心的一名重型特種機械操作手。自垃圾衛生填埋場投用以來,他一直在垃圾填埋的一線工作。他說,高峰的時候,填埋場現場倒卸的生活垃圾近2米高。進入填埋場中心作業時,四周就像是一堵高墻,那種感覺,好像是人也被埋在垃圾中,很壓抑。
“隨著福州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這幾年,福州城區每天產生的垃圾量不斷攀升,由原來的每天500多噸上升到每天4200多噸?!奔t廟嶺垃圾綜合處理中心負責人鄭炎斌說。至2015年底,填埋場一期累計已填埋城區生活垃圾近1000萬噸,2016年,福州啟用了填埋場二期。
為了解決快速增長的垃圾處理需求和日益突出的環境容量矛盾,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中心于2005年動建了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2008年建成通過環保驗收投入運行?!耙黄诜贌龔S的焚燒能力是每天1200噸,加上后來建設的二期焚燒發電廠每天600噸,日焚燒處理量才1800噸,剩余的垃圾還是要填埋處理?!编嵮妆笳f。
由于當時填埋場采用泥土覆蓋的作業方式,沒有進行防滲濾膜覆蓋,雨污難以分流,造成雨天滲濾液大量產生。與此同時,垃圾腐敗過程中的沼氣無法全面收集,蚊蠅大量滋生等問題日益凸顯。一方面,隨著垃圾填埋量的增長,紅廟嶺的土壤、水、空氣等環境容量日益受到挑戰;另一方面,隨著城市中心區不斷向外延展,原來距市中心17公里的“安全距離”已不復存在,垃圾處理場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不斷擴大。紅廟嶺一度成為福州這座省會城市的一塊“心病”。
這是紅廟嶺一期垃圾衛生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昔日垃圾填埋場如今已成生態綠地,周邊是一二期、三期垃圾焚燒發電廠,遠處是福州市城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網 肖和勇 攝
2、紅廟嶺之機:超前理念 高位謀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做出重要部署,明確要求“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
2017年,福州市委市政府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在中央環保督查組的督查指導下,決心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困擾多年的“心病”。由福州市委主要領導掛帥,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請來衛生環保設計領域的權威專家,目的只有一個——拿出一個理念創新、體系完備、長治久安的處置方案。
經過福州市委市政府高位謀劃,市城管委和專家們不斷醞釀、反復論證,一個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的循環生態產業園規劃浮出水面——對紅廟嶺垃圾處理場重新進行了系統規劃,建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加快推進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的循環利用。
2017年11月,園區專項規劃獲得福州市政府批準。規劃涵蓋了垃圾焚燒、填埋、餐廚、危廢、廚余、大件、飛灰、爐渣、滲濾液等所有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涉及項目22個,其中生產型項目18個,配套項目4個,總投資約42.6億元。
與此同時,福州市出臺了相關規劃,科學規劃到2030年市本級(紅廟嶺)和各縣(市)區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方案,為各類垃圾后端處置設施建設提供科學指引。
在福州市城管委副主任楊立宏的辦公室里,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的建設藍圖掛在了墻上顯眼的位置。抬眼望去,很難一下子將這張綠意盎然的生態之城效果圖和垃圾處理場產生聯系。
指著圖紙上林立的垃圾處理項目,楊立宏順勢畫了一個圈?!拔覀冞@個產業園很大的特色是成體系、成產業鏈的科學布局,實現大中小三個生態循環?!?/span>
楊立宏說,正在建設中的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是全國目前品類較全、處理工藝先進、處理能力比較符合城市垃圾處理需求的產業園。從工程建設、設備選型到工藝技術運用都參照更新、更先進的標準執行?!安捎玫氖潜葒覙藴矢鼑栏竦纳虾J械胤綐藴?,對園區異味控制標準進行對標?!?/span>
楊立宏介紹,福州居民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棄物,經園區內的垃圾處理設施成體系處理后變成電、綠化基肥、生物柴油、環保透水磚等資源,再回到生產生活中,這是大循環。園區各項目之間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這是中循環。比如協同處置項目,它能將廚余廠、餐廚廠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渣,滲濾液廠產生的污泥,大件園林廠破碎垃圾后產生的木屑、皮革等廢棄物,集中到協同項目的相關設備,經脫水、造粒再終用焚燒發電完成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園區單個項目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這是小循環。比如在廚余項目,廚余垃圾的有機質分解產生沼氣,通過發電機組余熱鍋爐產生的熱水又保證厭氧系統高效產生沼氣,用于項目生產用電,多余部分沼氣用于發電上國家電網,厭氧沼渣制成園林綠化的基肥,實現項目內部物質的小循環利用。
“通過這三個循環,進入園區的廢棄物可以100%得到安全處置?!睏盍⒑暾f。
在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設計方、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規劃發展部主任徐長勇看來,該園之所以能夠做出全國領先的規劃,得益于早期福州主政者以超越時代的眼光,給后代預留了充足的可拓展用地,使園區的設計與建設有了很大的施展空間?!凹t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在原垃圾綜合處理場基礎上規劃建設,項目用地總面積為5371畝,規劃彈性空間比較大”。
在行業內,有一個專有名詞叫“鄰避效應”。主要指居民與一些地區單位擔心某些項目工程的建設,會給自身身體健康、周邊環境質量以及資產價值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排斥此類工程在自身周邊的建設。例如垃圾填埋場、焚燒廠及核電站等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就常常遭遇周邊居民的抗議和阻擾。
徐長勇介紹說,為此他們采取了成體系建設和產能擴建等方式,對爐渣、飛灰、滲濾液等垃圾處理配套設施進行原址升級改造,既節約土地資源,減小設施分散選址建設帶來的阻力,又提高醫廢、危廢、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多類城市固廢的協同處置水平,構建了完整的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廢棄物處理體系,避免了“鄰避效應”。
這是紅廟嶺一期垃圾衛生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昔日垃圾填埋場如今已成生態綠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網 肖和勇 攝
3、紅廟嶺之變:回歸綠水青山 化身“金山銀山”
2019年9月,紅廟嶺完成了垃圾填埋場一期封場覆蓋及生態修復工程,把這里改造成總面積375畝的生態公園,種下了樸樹、香樟、楓香樹、艷紫荊、黃山欒樹、福建山櫻花等1000多棵喬木,碧桃、四季桂、珍珠相思、紅葉烏桕、映山紅、夾竹桃等70000多棵矮冠木,以及13種共計4萬多平方米的草本植物。
“生態修復后,這里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拍攝?!奔t廟嶺垃圾綜合處理中心辦公室主任趙峰指著生態公園說。
從2017年規劃伊始,園區計劃用5年完成建設。實際上,福州用3年時間,已建成并投用了18個生產型項目中的16個項目。今年10月底前,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廠和廚余垃圾處理廠2個項目也將竣工投用。屆時,福州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
“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總投資約42.6億元,從設計圖紙變為現實的關鍵環節,在于確保資金到位?!备V菔谐枪芪魅瘟痔拐f,除部分項目采用BOT(即建設-經營-轉讓)原址產能擴建外,大多數新建項目均采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有效減輕政府財政支出壓力。
林坦表示,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一民生工程。為了推進項目順利建設,福州市相關領導不僅專程到住建部溝通解決規劃用地審批前先行動工問題,還累計主持召開涉及紅廟嶺項目建設的專題協調會議達110多場,及時解決項目建設問題。
“園區完全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可確保福州市今后30年的生活垃圾得到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绷痔拐f,垃圾循環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關系著百姓幸福生活。
昔日的垃圾填埋場,不僅還原了綠水青山的本來面目,還通過“森林式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模式,化身“金山銀山”。
“我們將把它打造成為福州人民的后花園,力爭將園區建成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典范項目?!绷痔贡硎?,未來還將利用數字福州的建設成果,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首創“5G+垃圾處理”示范工程,通過打造全國的數字紅廟嶺精細化管理和第三方監管平臺,對園區垃圾處理過程和排放指標實施全過程、全面、全時空的監管,實現規范運營、達標排放和安全生產,真正的把藍天、碧水、凈土留給生活在這里的人民。
這是紅廟嶺二期垃圾衛生填埋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網 肖和勇 攝
這是紅廟嶺二期垃圾衛生填埋場,工人正在檢查沼氣收集管道(無人機照片)。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拼版照片)紅廟嶺一期垃圾衛生填埋場的生態重建:上圖是2018年9月2日拍攝到的生態修復施工現場,雜草凌亂。新華網發(許流欽 攝);下圖是2020年7月23日無人機拍攝到生態修復后的生態公園一隅,滿眼皆綠。新華網 肖和勇
這是建設中的廚余垃圾處置廠項目,工人正在工地上澆筑泥漿。
這是建設中的廚余垃圾處置廠項目,工人正在工地上捆扎鋼筋。
這是建設中的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無人機照片)。